恩義取捨一念間
沐毅/90年3月5日
 

  在金庸筆下,遊走恩義間的邊緣人可是不在少數;但在此種主題下,大多數人想到的會是喬峰、韋小寶……等。然而說到楊康,嚴格說來,他並非是十惡不赦、大奸大惡之徒,但是他所得到的評價卻是恁地不堪,為什麼呢?

  以民族性本質來看,楊康是漢人助金國,喬峰是契丹人助宋。這情形就如同中國人幫助日本,會被視為漢奸、走狗;而日本人幫助中國,則被視為深明大義之輩;這種因立場不同、觀點不一所造成的偏見,頌喬貶楊是想當然耳。

  其次,是楊康太過近於「人」了,人的劣根性在他身上表露無遺,因此,決不可能見容於「俠」之天地。武俠小說之所以為成人童話,歷久不衰,正因為它所創造出的「俠」之意境,挑起了人性最隱祕的正氣,如當年墨子「務必求除天下大害,興天下之大利」的凜然豪氣。所以,楊康的陰險、狡詐、自私、貪婪等,在相形之下,難免如此地醜惡,令人厭棄。

  在親情方面,許多人認為他認賊作父,是非常不應該的,其實最可惡的還是他週遭的人。從小到大,只有那個楊康自以為是的「父親」,對他疼愛有加、關懷備至;而他的母親,卻一味沈溺於過去,走不出哀傷,未曾將其身世據實告之;在江湖上享譽盛名的師父,只知嚴厲責備,教其武功,何曾用心教育,關心過一個少年的心裡呢?直到楊鐵心出現,才迫使他接受自己的身世,無疑是將楊康由高峰推至深淵。

  突然間,一個陌生人成了他的親生父親,一個對他疼愛、關懷的父王卻變成了仇人,他不安、矛盾、掙扎,但這一切情緒,在他目睹父自戕母殉情後結束了。原本親生父母對他而言,就是一種既陌生又遙遠的感覺,在他們雙亡之後,望見滿溢關懷之情的完顏洪烈時,更令他確定了一個事實──在這個世上,只剩下從小教育他、疼愛他的完顏洪烈,是他唯一的「親人」了。

  然而,我們所見的是,徘徊恩義間的邊緣人──楊康,最後背負的是一個「認賊作父」的罪名。他的下場或許不值得同情,但我們要追究的是:恩義間的取捨,他錯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