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戈蕩寇鏖兵
 

  
  阿紫鼓動的草原漫游,居然成為蕭峰回歸祖國的正道;蕭峰的結義兄長,竟然是大遼國皇帝耶律洪基;蕭峰與義兄相見之時,遼國皇族正好舉事謀反。本回題名「金戈蕩寇鏖兵」,果然名符其實!

  歷經林海雪原上平靜休閑的過渡生活之後,蕭峰再度展開轟轟烈烈的嶄新人生。聚賢莊之戰與身陷兵陣重圍的場面相比,可說是「小巫見大巫」,自耶律洪基獲知京城亂訊至弭平叛變,場面愈寫愈豪大、氣勢愈來愈驚人。儘管蕭峰英武過人的豪邁形象由此被推向巔峰,但他卻對阿紫說:「遇到危險之時,我自然怕死。」所謂的「英雄壯舉」,不過是「困獸猶鬥」,談不上什麼勇敢。這非但無損於蕭峰的英勇形象,反而使他更加突出真實。真正的英雄,決不是不知生死的莽漢,而是能夠克服死亡恐懼、創造生命奇蹟的人物。

  遼帝耶律洪基、皇太叔耶律重元、楚王耶律涅魯古等角色,歷史上真有其人,也確有楚王叛亂之事。事件發生於遼清寧九年(西元一○六三年),平叛者為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。作者將他的功勞讓給了蕭峰,因為這是武俠小說,不妨讓虛構的蓋世英雄來擔任主角。若非如此,蕭峰怎能一躍成為遼國的南院大王?

  這場戰役,是蕭峰人生傳奇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作者安排蕭峰當上南院大王,是要讓他站在與從前完全相異的立場上,重新看待漢人、契丹兩個民族,宋國、遼國兩個國家之間相互仇恨對抗的歷史悲劇,因此,他必須更加誠實地面對心靈的矛盾衝突和價值選擇。雖然蕭峰身為契丹人,但他仍然保有中原江湖的生活習性,內心實是愛大宋極深而愛遼國極淺。「南院大王」的身分地位,使蕭峰更加矛盾尷尬,但立場與觀點的改變,又令他的觀察和思索更為超然。雁門關外宋兵打草榖的隊伍,使蕭峰見到漢人的殘忍兇惡;遼兵在宋國邊境打草榖,又讓他看到契丹同胞的暴虐好殺,以及遼國縱兵為盜的危害。漢人罵契丹人為遼狗,契丹人罵漢人是宋豬,於是人人都成了豬狗畜生。

  在數十萬叛軍的重重圍困中,阿紫大膽向蕭峰表白,她對他的心意、她終於明白姊姊用情深濃的原因,是本回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。阿紫告訴蕭峰,說她之所以向他發射毒針,是要令他動彈不得,永遠不能離開自己。這樣的行為雖然陰險毒辣,但阿紫的解釋卻合情合理,因為只有如她這般古怪邪門的姑娘,才會以這種方式表達情意。這段文字,似乎是段不相干的閑筆,實際上卻是本回中最動人心之處。

 

 

回評金庸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