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/images/2-3.gif (1506 bytes)8之3

作者/林保淳
淡江大學中文系

金庸小說的「新」與「舊」

金庸的作品雖僅十五部,但以字數來算,卻將近三千萬言;而且,金庸潛心案首,大到情節、人物,小至文字修辭,修定、更動之處極多,自不可能(也無必要)一一臚列標舉。在此,我將舉其犖犖大者,作具體的分析。

金庸「修訂版」小說,相對於舊版,變動的幅度極大,基本上,有以下幾種重要的易動:

一是文字、修辭上的更易,包含了內文的修飾與回目的重新設計;

二是情節的改換,包含了人物的性格、關係及情節的鋪排;

三是歷史性的增強,包含了相關史實的增入及附註說明。

(一)文字修辭方面

金庸修訂舊本小說,可謂達到了鉅細靡遺的地步,在文字修辭部分,幾乎每處皆有,是更動最多的部分。文辭的修訂,使金庸文字的風格更見典雅朗暢、流麗高華,可讀性也增強;尤其是金庸將若干仍饒具「說書」格套的「且說」、「話說」、「暫且不表」等盡行刪削,使小說內文更見純淨。論者謂金庸小說「達到了白話文的新高峰」,雖未免誇張,但就通俗小說而言,金庸的文字風格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,可作為初入文章門徑者的津梁。當然,這瑣碎細微的修辭工夫,雖也展現了金庸自我嚴肅要求的意義,但相對於我們探討的主題,反而是較不重要的。

回目的重新設計,是金庸修訂版中下得工夫甚深的部分,從《雪山飛狐》之不著一字(僅用一、二、三區隔),到《笑傲江湖》二字擬目(如「滅門」、「聆秘」、「救難」)、《射雕英雄傳》、《神雕俠侶》之四字擬目(前者如「風雪驚變」、「江南七怪」;後者如「風月無情」、「故人之子」),到《飛狐外傳》等三、五、六字不等的白話「章」(如「血印石」、「大雨商家堡」、「風雨深宵古廟」);再從《書劍恩仇錄》的七字聯對(如「古道騰駒驚白髮,危巒快劍識青翎」)、《碧血劍》的五字聯對(如「危邦行蜀道,亂世壞長城」),到《倚天屠龍記》的「柏梁臺體」擬目(從「天涯思君不可忘,武當山頂松柏長」以下共40句,句句押韻)、《天龍八部》的自創新詞(分別以〈少年游〉、〈蘇慕遮〉等五個詞調分卷),到《鹿鼎記》集清人查慎行的詩句(如「縱橫鉤黨清流禍,峭蒨風期月旦評」、「絕世奇事傳聞裡,最好交情見面初」),變化繁複,風格各有差異。

回目的編次,是作者匠心及創意的設計,在中國古典說部中有淵遠流長的傳統,大體上,古典說部以「聯對」見長,我們所熟知的「四大奇書」與《紅樓夢》,正是以五、七、八字的聯對擬目的。武俠小說在回目的擬定上,是最具有傳統古典風味的,從平江不肖生的《江湖奇俠傳》(首回「裝乞丐童子尋師,起寶塔深山遇俠」),到還珠樓主的《蜀山劍俠傳》(一集首回「月夜棹孤舟巫峽啼猿登棧道,天涯逢知己移家結伴隱名山」),著名的武俠作品,幾乎都延續著此一傳統,就是如文藝腔十足的王度盧,儘管內容可以寫得宛若現代的言情小說,悱惻纏綿,但回目仍以聯對為之(如《寶劍金釵》首回之「銀髯鐵臂老鏢頭隱居,美景芳春小俠女救父」);而平生向以創作武俠為屈辱的宮白羽,一鳴驚人之作《十二金錢鏢》,也得依循故轍(如首回之「小隱俠蹤閒居傳劍術,頻聞盜警登門借鏢旗」)。據張贛生所論,武俠小說中的還珠樓主,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出色,「真正把這種回目的特色著意發揮,充分顯示其獨具的審美價值」,並舉《蜀山劍俠傳》之「生死故人情更堪早歲恩仇忍見鴛鴦同并命,蒼茫高世感為了前因魔障甘聯鶼鰈不羨仙」為例,許其「詩情奔放,意味雋永」。以聯對為回目的「古典味」,在三0年代,曾因其代表的「封建」意味,受到某些專家的批判,如沈雁冰即以「作品中每回書的字數必須大略相等,回目要用一個對子」等,「把章回體的弱點赤裸裸的暴露出來了」,極力加以抨擊。處在當時左翼文學勢力如日中天的壓力下,若干武俠作家也自有一套相應的更張;當然,武俠小說既以「通俗」形式存在,在面對通俗作品讀者逐漸匱乏古典文學素養的情況下,如何以更妥善的方式處理回目,以博取讀者的接納,也是一個思考的重點。在此,朱貞木是一個重要的範例。朱貞木的武俠小說,無論遣詞用字,都有十足的現代性,儘管寫的是古代背景的武俠小說,但是流行的新興名詞,卻敢於大量運用。在回目上,朱貞木亦多所更張,以白話短詞、短句擬目,如《羅剎夫人》之「英雄黑裡俏」(第1章)、「美男計」(第15章)、「肚內的秘密」(第23章),《七殺碑》之「新娘子步步下蛋」(第1章)、「詭計」(第11章)、「大佛頭上請客」(第17章),「現代」的風味,一望即知。葉洪生曾謂「由於朱氏曾首創白話章回,而其小說筆法、內容又多為五十年代港、台武俠作家所仿效,因有『新派武俠小說之祖』的美譽」,可以說是一語中的,尤其是熟知古龍的讀者,看到「活寶」、「陳大娘的紙捻兒」、「賣荷包的家」等回目,定然會覺得非常眼熟吧?

回目的擬定,不但關涉到作者創作時全文情節的設計、主要內容的提示,更是藉以吸引讀者目光的噱頭,傳統聯對式的擬目,「精練、醒目,且具有形式美」,所長在其詩化語言的文字藝術功力及明顯而扼要的檃括內容,但由於讀者之疏離於古典詩文,故所短則在文字障,如前所舉還珠樓主的「生死故人情更堪早歲恩仇忍見鴛鴦同并命,蒼茫高世感為了前因魔障甘聯鶼鰈不羨仙」,一般讀者恐怕連標點都會感到困難,同時,自不易明瞭此回主要內容;自朱貞木而下的現代擬目法,所長在文字簡易明瞭、重點顯豁,且具有懸疑性,以古龍的《蕭十一郎》為例,從「情人的手.風四娘的手.花平的手」而下,主要都是藉「囗囗的囗」標回目,文字儘管淺白,但重點十分清楚,且讓讀者不禁會饒有興致地欲窺知「究竟這些手有何特色?」具有先聲奪人的懸疑作用。但所短則在於作者任情標目,往往故弄玄虛,回目與內文根本無法繫聯,如溫瑞安《殺人寫好詩.深喉》之以「不管白狗黑狗,咬主人的就是衰狗」、「不論白馬黑馬,跑不動的就是劣馬」擬目,不過是書中人物的一句話,就不免走火入魔了。傳統與現代,互有短長,但看不同時期讀者的抉擇。

金庸修訂本小說的擬目,有若干配合小說內容的成分,如《雪山飛狐》以嶄新的西方模式「不結之結」創作,留下一個懸疑讓讀者揣摩,因此在回目上,也僅以一、二、三、四標出,倒也頗能相得益彰;不過,大體上以興到筆隨為主,無一定成見,有時候僅僅取舊文重新編次,有時即興作詩、填詞,更有時為了推揚先人而集句。茲將其重要的編目簡說如下:

1)重新編次者

《射雕英雄傳》,舊本80回,修訂本40回,大致上取二 回併成一回,如舊本1.2回〈雪地鋤奸〉、〈午夜驚變〉縮成「風雪驚變」;79.80回〈異地重逢〉、〈華山論劍〉縮成〈華山論劍〉。各回起訖不劃一,蓋因有所增刪之故。

《書劍恩仇錄》,舊本40回,修訂本20回,變化幅度較多,主要是改單句為聯對,其中既有直接取舊目而不改易者,如舊本23.24回,併成12回〈盈盈彩燭三生約,霍霍霜萬里行〉;亦有取舊目檃括者,如舊本3.4回〈秋風野店書生笛,夕照荒莊俠士心〉,修訂本2回作〈金風野店書生笛,鐵膽荒莊俠士心〉;更有重新擬定者,如舊本35.36回〈竟託古禮完夙願〉、〈還從遺書悟平生〉,修訂本18回作〈驅驢有術居奇貨,除惡無方從佳人〉,回名不同,顯見重點有異。

《神雕俠侶》,刊本30回,修訂本40回,變化也很大,不過原有的四字成詞結構並未改變,主要是重新編次後,再據內容主體擬目,如舊本前2回為〈深宵怪客〉、〈桃花島上〉,修訂本的相應回目是〈風月無情〉;刊本末3回為〈三世恩怨〉、〈襄陽鏖兵〉、〈尾聲〉,修訂本則為〈大戰襄陽〉、〈華山論劍〉。

2)作詩填詞者《倚天屠龍記》,刊本分正續集,共33回,原為四字回 目,如前2回為〈花落花開〉、〈屠龍寶刀〉;末2回為〈共舉義旗〉、〈是耶非耶〉;修訂本40回,每回改為七言一句,合為40句的七言古詩,「天涯思君不可忘,武當山頂松柏長。寶刀百鍊生玄光,字作喪亂意徬徨。…… 為句句押韻的「柏梁臺體」古詩。

《天龍八部》,刊本分八部64回,四字回目,前2回為〈無量玉璧〉、〈神馳目眩〉;末2回為〈佳兵不祥〉、〈雁門關外〉。修訂本50回,每10回成一詞調,依序為〈少年遊〉、〈破陣子〉、〈蘇幕遮〉、〈洞仙歌〉、〈水龍吟〉,由於詞調句數不定,故每回單、雙句不一。

3)集句者《鹿鼎記》,刊本22回,修訂本50回。除了楔子〈如此冰霜如此路,痛哭流涕有若是〉外,均為七言聯對,首回〈紅巾方見劇賊走,白鬚又報官軍過〉,修訂本首回則作〈縱橫鉤黨清流禍,峭蒨風期月旦評〉;刊本末作〈雲點旌旗秋出塞,風傳鼓角夜臨關〉,修訂本末回則為〈鶚立雲端原矯矯,鴻飛天外又冥冥〉。這些聯對,均是自查慎行《敬業堂詩集》中輯出的,作者自言「所用的方法,不是像一般集句那樣從不同詩篇中選錄單句,甚至是從不同作者的詩中選集單句,而是選用一個人詩作的整個聯句」,之所以鍾情於查慎行,「康熙曾經看過」,固是原因,但真正的用意,恐怕還是在「替自己祖先的詩句宣揚一下」。

總體而言,金庸修訂本的回目,「露才揚己(包含了祖先)」的意義,遠大於回目本身的適切性,經過修訂後的回目,典雅精緻,處處透顯文人色彩,因此高華流麗,與其內容上的文字同一風格;但是若要說到回目與內文的相關性,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,恐怕仍有一間之未達。其中尤以自作詩詞與集句者為最,蓋詩詞創作較受格律牽拘,欲藉此鉤勒每回要旨,本就甚難(此所以聯對回目逐漸消失),尤其是用「集句」(又限於某人之詩)的方式,更是戛戛乎其難尤甚。因此,作者自己固然不得不承認其中「有些回目難免不很貼切」,學者更是很容易就發現此一類似「兒戲」的編目,「多少對小說有所損失」的弊病。平心而論,金庸修訂過後的回目,較諸舊本,實未見精采;而諸所撰詩詞聯對,恐怕也是平穩有餘,神氣不足。從通俗的角度而言,過度的「露才揚己」及文人化,勢將造成作品與讀者間的隔閡,楊興安謂「看回目便摸不著頭腦」,正指出了這個問題。事實上,金庸未必不明白這點,因此屢以加註的方式彌補,「回目中有生僻詞語或用典故的,在每回文末稍作注解」,問題是,金庸固然用心良苦,卻模糊、混淆了小說的特色,我們很難想像,如果金庸不是如今的「金大俠」,讀者接受的可能究竟有多大。

 

上一頁下一頁